4月2日,湖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熊晓鸽奖学金、奖教金颁奖典礼暨“成才之路”讲座在湖南大学大礼堂举行。马瑞等37名同学获得熊晓鸽奖学金,陈竹等4位老师获得奖教金。湖南大学知名校友、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携其好友彼得.巴菲特一起为学生颁奖,并分别与在场的700多位学生分享了各自追求梦想、做真实自我的成长经历,副校长陈收为颁奖典礼致辞,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负责人也出席了颁奖仪式。
熊晓鸽:“世界上最好的学校还是湖大”
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是由熊晓鸽先生1995年首次捐资100万元设立的,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支持学生艺术团和运动队。据悉,这是我国出国留学生在国内设立的最大的教育奖励基金,迄今已走过十八个年头了。在这十八年中,几乎每一次颁奖典礼都有这位知名校友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演讲,他感染了无数学子和青年教师。
熊晓鸽是湖南湘潭人,虽常年身处异国他乡,但时刻关心着三湘大地和母校的建设发展。奖教金获得者之一的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陈竹老师,在发言现场更用亲切地道的长沙话代表获奖师生表达了对熊晓鸽支持教育、反哺母校的敬意。
谈及在湖南大学读书的日子,熊晓鸽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欢愉而自豪。他回忆道,“今天颁奖的这个舞台当年就是我这位校园头号歌星展示才艺的地方,每次学校的压台节目就有我的身影。”那时,读书岁月虽一无所有,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母校是他梦想启程的地方,是他踏上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他很骄傲地说,走过这么多地方,觉得世界上最好的学校还是湖大。
今年熊晓鸽带着他的好友彼得.巴菲特来到母校,迅速引发师生的强烈关注。作为美国知名音乐家、作曲家的彼得,有一个更为特别的身份是他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这迅疾激发了同学们对他成才之路的好奇与探讨。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彼得提问,熊晓鸽从旁穿插、解读其家庭和成长背景。会场同学们和熊晓鸽、彼得中英文混搭,充满了青春、活泼、可爱的气息。
彼得.巴菲特:“我和我爸爸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
“我爸爸买第一次股票是13岁,其实我也是大概在13岁写了我的第一首歌。”但作为一位杰出音乐家的彼得·巴菲特还是会经常被带上他父亲的光环。
“说到我爸爸,其实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爸爸并没有给我很大的影响。因为那个时候他也不是很出名,他投入到他的工作,非常忙。说实话,我们都不清楚他每天在干什么,所以我并没有在我爸爸的影子下成长。”彼得说。
相比起外界对他家庭的财富与名望的关注,他更感恩的是“我在一个有爱和温暖的家庭长大”。彼得在交流中多次强调,老巴菲特并没有给他任何资金上的帮助,而是在精神上充分支持他,给予他绝对的信任。
儿子在做艺术,父亲则是从事金融股票领域,看似很不一样的事情,彼得·巴菲特说:“我和我爸爸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我们都热爱的事情。”他说,“我热爱音乐所以选择她。我父亲也是很热爱他的工作,他对工作的投入影响了我,我也像他那样去坚持做我自己热爱的事情。”
“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是可以拉近的”。大学生在未来出路的抉择上,正如他的书的名字《做你自己》一样,他鼓励年轻人要追寻自己的梦想。然而,如何去确定自己的梦想?彼得·巴菲克鼓励大学生要多尝试。
“在寻找你的梦想时,一开始可以走弯路,要允许自己犯错误。要多尝试,然后发现你能做什么事情,多去感受你的内心。有可能在你30多岁甚至更晚,你才能找到这种感觉,但不要气馁,要多尝试!”彼得说。而还在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时候,彼得·巴菲特就为了寻找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把全部可以选的课都去学了一遍,最后得以发现原来音乐最能带给他最大的动力和我内心想要的东西。
然而,面对“现实向左,梦想向右”的无奈,彼得给出了他的建议:“不妨先找一份能带给你安全感的工作,但是在业余的时候可以做你热爱的事情,这样会有更多的信心往前走。”或者是找一份梦想相关领域的其他工作。现实与梦想只是范围、距离的远近差别,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终有一天,梦想的追求与现实会越来越近。
对现实与梦想的妥协,彼得回忆起他刚从事音乐的那些年,“为了赚钱而做了很多年商业音乐,虽然这些作品意义不大,也不足以令人兴奋,但至少我每天都可以做音乐,同时维持我的小家庭。”
“要可以完整地表达我自己”。当很多中国学生在现实与梦想可能存在的冲突中困惑的时候,彼得说,“其实美国学生也有类似的状况,他们同样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被规定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从斯坦福大学退学,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再在一些人的怀疑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彼得说,“外界给你的很多评论,很多时候并不是你的价值所在。”“无论何时、何地,要可以完整地表达我自己,这非常的重要,这是一个人一生要训练的过程!”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当外界把很多焦点放在彼得的父亲身上时,在家庭教育中,老巴菲特的妻子苏珊在儿女的家庭教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被问起母亲时,彼得语气欢喜:“那时我们一家人共进晚餐,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妈妈总是给我足够的爱和支持,让我感觉到我是特别的,可以去表达我自己。”
在“从来不羞于表明自己的立场”的母亲影响下,彼得领悟到,“要培养自我的意识,观察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走向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步。”彼得笑着说。如熊晓鸽所说,他站在第三者旁观这两父子,发现他们都是选对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不断坚持、不断学习。而这些,也恰恰就是坚定地寻梦、追梦的过程。
资料:彼得·巴菲特:世界顶级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获得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音乐家、作曲家,1999年,走上了慈善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