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智能、锂硫电池、双碳节能、数字经济、量子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这都是湖大学子创新创业的方向。凭借这些技术项目,他们获得了小米特等奖学金支持,这是湖南大学“小米奖学金”的特色设置,重点奖励在创新创业,尤其是“三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学子

来看看他们都是哪些技术派的吧。



李元乔——予机器“AI之眼”,解决鉴定行业痛点

李元乔介绍,在目前的鉴定行业中,传统人工鉴定失误多、效率低、检测周期长,而现有的图像鉴定技术,品类覆盖度低,鉴定费用高,且需要专业设备,无法满足大规模商品鉴定需求。

李元乔组建项目团队,开发视觉智能鉴定系统,希望提供质量检测、鉴定与评级的全品类、低成本视觉智能鉴定解决方案,解决鉴定行业痛点——即根据产品外形特征及分类分级标准,结合AI 视觉算法通过对大量产品图片数据进行机器学习与训练,建立并形成标准产品特征数据库,实现对产品真伪辨别和等级判定,并出具相应的鉴定报告。

相较传统人工检测方式与图像鉴定方式,基于AI 的视觉智鉴将会大大提高鉴定正确率与检测效率。该项目训练结果显示三个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大于99.4%。该项目面向各领域商品,包括农产品、工业制品等,在证书鉴定、中草药鉴定、海关检查等应用场所、电商检测平台、检测机构等领域开展真伪辨别成色评定业务,2022年全年实现销售额约490万元,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项目名称:左元科技——中国视觉智鉴引领者

学生信息:经济与贸易学院2020级本科生



吴一迪——推进锂硫电池研究成果商业化

大二时,吴一迪通过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的青苗计划项目,了解并加入湖南大学朱建教授所在的课题组,开展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其间在高校的科研平台以及老师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课题组所研究的锂硫电池凭借优异的电池性能,以及其电极材料可以来源于秸秆等农用废料这一环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的优势,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动力电池等领域重视的背景下,吴一迪决定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并自发组建了学生团队,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系列商业规划,实现创收的同时目标解决市场痛点问题。项目将高校平台与企业相结合,目前已以学生为主要持股人成立相关公司,实现初步发展。


项目名称:科技创未来,领航新锂能

学生信息:化学化工学院2019级本科



谢云斐 孙鹏——以量子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以量子点为核心发光材料的新型显示器件已成为行业新宠,具有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但是,目前此类产品价格高昂,主要原因是30%的制造成本来自于昂贵的量子点膜制造,而上游显示材料仍然掌握在三星等国外厂商手中。谢云斐意识到,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量子点膜制造是领域内的共性问题,更是我国产业实现自主创新突破的卡脖子难题。

依托于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和湖南光电集成创新研究院,光电先锋——国产量子点膜拓荒者项目应运而生,谢云斐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结合专业所学,在李梓维导师的指导下带领团队首创大气环境下高质量低成本量子点膜制造技术及其柔性发光器件,可实现多种颜色、万次弯折、水环境稳定发光,经CMA行业认证和权威检测机构测试可上市生产,项目的成功落地将填补国内产业空白,支撑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受到了多位省部级领导的关注。

孙鹏一直对电子产品的屏幕颇有兴趣,他带领本科生团队加入了师兄的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级SIT,并开始了对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的研究。在实验室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团队不断创新,苦心钻研,提出了用SiO2包裹量子点的创新设计。在经历上百次的失败后,他们成功制备出具有超轻薄、宽色域、高稳定性的量子点膜,同时实现制造成本降低70%。在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后,他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团队红涂科技,通过长时间的项目打磨,团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八届湖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校级及以上奖励10余项。


项目名称:光电先锋——国产量子点膜拓荒者;红涂科技——国产量子点光学膜开拓者

学生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 谢云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 孙鹏



游旭佳——扎根工厂打造吸收尾气制砖新技术

游旭佳在选择创新创业方向时,习总书记提出的双碳立刻就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作为湖南大学土木学院的一份子,在长期的实验和实践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土木工程材料在捕获和利用CO2方面的巨大潜力。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工业中试验,游旭佳团队和指导老师一起开创了固存工业尾气CO2制备混凝土制品项目,提出了水分调控-气体迁移-碳化反应协同理论,有效地揭示了CO2在混凝土内部的迁移规律;首创了预养护技术,突破了CO2不能进入制品内部进行迁移和反应的科学瓶颈。

2021年,团队与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首条CO2养护混凝土砖生产线。该生产线每年可生产1亿块混凝土砖,消耗约2.6万吨CO2,并节约电能约379万千瓦时,如果该项目推广至全国同类砖厂,每年有望利用CO25200万吨。该项目成果获得了新华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和组织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入选2021年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十大科技新闻。


项目名称:CarbonStone—固存工业尾气CO2制备混凝土制品

学生信息: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



马浩楠——以数字经济赋能企业发展

马浩楠在跟随经济与贸易学院肖皓老师与舒扬老师的学习中接触到数字经济的知识,感觉进入了一片新世界。他认识到,数据目前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资源,拥有数据并且能够服务于业务的开展成为了当下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做到这一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这一手段成为了行业内企业差距拉大的因素。

由此,马浩楠希望通过运用数字经济的知识搭建数据服务平台,为整个社会各行业发展提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为企业降本增效。他们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上具有较多的经验与成果,但是在实践当中发现大多数客户获取数据也有很大的问题。于是马浩楠团队与机器人学院开展合作,李庆鹏老师提供了先进的数据感知技术。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下,他们的项目拥有了完整的数据感知获取与应用分析闭环,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业务检测,并凭借这一项目,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项目名称:慕菲科技——基于多源融合感知技术的数据服务领跑者

学生信息:经济与贸易学院2019级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