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四在读,3篇C刊在手

觉醒年代的忠实粉丝

2022年“岳麓学术奖”唯一获奖学生

这些都是张攀利身上的标签

下面和我们一起走进

张攀利和他的学术故事



01“岳麓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吸引我”

来长沙游玩,必要去打卡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2015年,张攀利以一名游客的身份第一次来到岳麓书院。走进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让身处其中的张攀利感受到历经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萦绕在心。


AB03

岳麓书院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延续着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学术氛围浓厚,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2019年,准备申请博士的张攀利当下就确定了来岳麓书院读博,成为了一名岳麓书院人。



02“我的学术理想:成一家之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得知殷慧教授也在岳麓书院,张攀利更是坚定了问道麓山的决心和信心。殷教授治学严谨,每两周开组会了解学生论文近况。还会组织点评博士论文,在犀利的提问中,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得知张攀利历史专业出身,殷教授因材施教,肯定他的史料考证能力,启发他从史料考证中提炼观点。得师如此,张攀利感受到一种幸福。


BD1C

在周会上研讨交流


谈到如何做论文,张攀利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除了自身专业方向明清礼学研究所需知识,他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多学科专业基础,比如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等。同时,张攀利还时常关注礼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不闭门造车,努力提升视野广阔性、筑牢学科背景的扎实度。现在博四的他,已经发了3篇C刊了,还有一篇待刊,努力完成了“自我期许”。


论文一览


论文发表那一刻是让人高兴的,但写作过程确是艰辛。前期的文献综述部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往往数十万字的文献调研,最后方凝结成一两万字的精华。再经过五六次修改,半年乃至更长时间投稿,整篇论文从选题到发表,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梅花香自苦寒来,各种艰辛也只有张攀利自己知道,但他从未心生怯意,而是甘之如饴。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攀利自初、高中起,对传统文化、对华夏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素来敬仰民国时期的梁启超、钱穆等名师大家。读博后,又全身心投入明清礼学研究,他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谈及学术理想,张攀利希望自己可以“成一家之言”:基于学术研究,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经得起时间检验。




03“这个荣誉是我的,但不是我一个人的”


2020年7月,北京SK幸福公益基金会捐资设立“岳麓学术奖”,旨在奖励学术水平、学业成绩、爱岗敬业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岳麓书院师生。评选原则精益求精、优中选优。


张攀利是第二批“岳麓学术奖”唯一获奖学生。在得知获奖后,他感到很高兴,感谢北京SK幸福公益基金会。这个奖项不仅是对自己刻苦艰辛钻研学术的一份肯定和鞭策,也是对广大学术研究者的一种激励和支持。而更多的感受,张攀利觉得这份荣誉是自己的,但又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因为在学术成长之路上,他的家人、师友,还有岳麓书院整个学术氛围,都对张攀利助益良多。


D334

张攀利获“岳麓学术奖”照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张攀利表示,在自己喜欢的专业赛道上,有幸遇到良师益友、得到东风相助,未来将继续好好做研究,把各方的支持转化为求索动力,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



感谢张攀利接受采访

供图:岳麓书院 张攀利

编辑:徐慧

审核: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