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机器人管家、AI智能宠物、云购物……那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肯定有一席之地。

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污染以及减少因为人为错误造成的90%的交通事故,同时也会更安全。不过,当下人们却会觉得自动驾驶更危险,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和体验往往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近日,我校设计院谭浩教授课题组在艺术与人文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发表论文《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pleasure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fully autonomous vehicles》,探索全自动驾驶汽车的用户体验与接受度。

624D4

8FED


01《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是什么?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创刊于1985年,是全球艺术与人文科学的顶级期刊,也是人文科学与信息科学、工程科学交叉的顶级期刊。根据Scopus CiteScore在全球艺术与人文科学376本入选期刊中排名第2。


02 论文讲了什么?

基于行为科学与设计学基本理论,构建出一个面向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的结构模型,将愉悦情感、焦虑情感和主观知识水平作为自变量,将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作为中介变量,将接受度作为因变量,根据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各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1582名用户的有效样本,开展用户体验的实验研究,并获得的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社会心理因素对接受自动驾驶汽车的定量模型。

研究的结果表明,公众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愉悦情感和主观知识水平会对接受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焦虑情感会对接受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此外,接受度还与公众的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有关,但是相比起感知风险,感知收益在影响全自动驾驶汽车接受度方面起到更强的预测作用。该研究还探讨了感知收益与风险在该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在愉悦对接受度的间接影响,以及主观知识水平对接受度的间接影响方面,本研究发现感知利益是比感知风险更重要的中介变量。


03 可敬可爱的设计大咖

说起工业设计,就不得不说起作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源地之一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始创于1977年,是国内首批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院校之一,也是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

设计院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师资规模虽并不大,拥有一支具有跨学科特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四合院子里藏龙卧虎。其中,教学团队带头人何人可教授与季铁教授分别为第7届、第8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时他们也分别担任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的主任委员与秘书长。同时,身怀绝技的设计大咖们都深藏着对工业设计、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质朴初心。2018年底,何人可、季铁、谭浩、袁翔、肖狄虎五位老师共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设计院再次捧回了国奖大红本。在何人可教授的倡议下,老师们决定将奖金全部捐出去,用于设计院人才发展和建设发展。(推荐阅读:湖大有个“何师傅”:既脚踏实地,也仰望天空

如今,我国迎来了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业设计正在走向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因此,设计院校必须充分融合其他学科,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持续扩大工业设计的产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才能真正走在前面。对于这一目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仍在努力。







参考资料:《设计》专访|袁翔:将目光转向自己来思考设计去实现“Designed in China”/湖南大学新闻网:设计院:谭浩教授课题组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公众体验与感知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编辑:徐慧

审核: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