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湖南大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奖项由77级校友、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捐赠设立。该奖项由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环节评选,旨在评选奖励在本科教学一线的老师。

 

初见肖萍老师,她笑容温暖,声音温和,与她交流时如沐春风。在教学一线,她不断更新“潮流”的教学方式,找到“个性”的指导途径,甚至为考研学子连续送饭两个月……三十年过去,她“上瘾”于数学的魅力和教学的幸福感,从未感到疲倦。


2020年,肖萍获评年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undefined


01

教学方式要够“潮”    

 
周五上午八点十分,综合教学楼,肖萍老师正在板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噔噔”的粉笔声带起一片“沙沙”的划纸声。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肖萍老师都会询问学生“都清楚了吗”,耐心亲切,不厌其烦。在上课时如此温柔的肖萍老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却十分“激进”。  

 
“我是比较喜欢   接触新生事物的老师   。”  

 
在教学一线耕耘了30余年的肖萍老师,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凡是教育部推行的新的教学理念,她都会第一时间紧跟并尝试。在湖大的教学过程中,她尝试了   多种   类型的教学模式:参加研究型教育教学比赛、开展翻转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等,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肖老师主持完成了《高等数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了“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数学2》,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多篇教改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高等数学(一)MOOC课程现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  

 
通过学习研究教育部下达的文件精神、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议、与老师们一同进行实践交流、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肖老师探究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板书回顾、雨课堂测试、上课直播、课后回放、群里答疑”,并收获了显著的效果。  

 

02

指导学生要够“细”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学生方面,肖萍老师一直秉承着引导学习的原则,坚持将课程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做学生们永远的“苹果老师”。  

 
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学生人数多,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如何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肖萍认为,即使一名学生面对某个问题无法立即做出解答,但只要他坚持不气馁,甚至空闲时间还在脑海中回想这个问题,那么他对数学就是有探究感的,对于这类学生,肖萍老师总是会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理解;若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查资料解决问题,他就是对数学感兴趣的,对于这类学生,肖萍老师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启发;对于基础较差的,肖萍老师也会耐心指导、巩固基础,不过度拔高、强人所难。  

 
除了课堂教学外,肖萍老师还曾连续5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四个全国决赛一等奖,五个决赛二等奖,一个决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肖萍老师曾是公共数学系系主任,同时担任数学竞赛的指导老师。为了将湖大的数学竞赛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做出来,肖萍老师经常只带馒头和水作为中餐晚餐,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准备资料。  

 
肖萍老师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三十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  


03

帮助学生要有“爱”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肖萍老师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辈,对同学们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本硕博都就读于湖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明雷,也曾是肖萍的学生。明雷成绩优秀,本来拥有保研资格,但是由于学校政策变化,不得不临时选择考研,那时距离考研仅剩三个多月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那段时间,肖萍的孩子也在备战高考,但为了帮明雷节省时间,肖萍就每天做好饭带到学校给明雷,持续了一两个月。明雷笑着说:“连我家人都从来没有这么‘溺爱’过我。”  

 
吴伟桐同学本科是新闻专业学生,2015年大二时因为对数学有着极大热情,辅修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肖萍老师知晓后,对吴伟桐十分关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对于难懂的问题都会耐心地进行解答。同时肖萍还推荐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慕课课程,帮助他课下学习,监督他认真完成课上课下的作业。  

 
吴伟桐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一个老师能为学生所做的最大的付出,即知无不言和无微不至。”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吴伟桐给肖萍老师写了整整五页纸的信,字字含深情。  

 
教学三十多年来,肖萍用自己的力量绘出学生明天的蓝图,未有间断,不曾停歇。她说:“如果回过头来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不计名利地去教育、去奉献。”  

 

 

 

 


 

文章来源于湖南大学官方微信